官方電話:0772-6620895
官方網址:https://www.gxstnu.edu.cn/ 招生網址:https://zsw.gxstnu.edu.cn/
廣西科技師范學院(簡稱“廣西科師”)為國家公辦的全日制本科院校,是教育部師范教育協同提質計劃重點支持院校、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、國家“1+x”證書試點院校,擁有國家備案眾創空間,是教育部數據中國“百校工程”首批試點高校、中國應用技術大學(學院)聯盟成員學校,是自治區示范性教師教育基地、廣西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培訓基地、廣西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典型示范基地、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訓練基地、廣西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示范中心、自治區級教師教育協同創新中心。
學校的前身為創辦于1958年的宜山師范專科學校,1959年與柳州市師范專科學校合并后改名為柳州師范專科學校,1960年從宜山搬遷到柳州辦學。1962年學校在全國高校調整中停辦。1971年在柳州民族農業技術學校基礎上組建柳州地區師范學校,1982年在校內設柳州地區教師進修學院,1984年升格為柳州地區師范專科學校,1994年更名為柳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。2005年柳州財經學校并入。2012年開始在來賓辦學,2015年升格為國家公辦的全日制本科院校并更名為廣西科技師范學院。2019年獲批為學士學位授權單位。2021年學校由“區市共管,以市為主”的管理體制轉變為自治區人民政府舉辦。經過長期積淀,凝練形成了“啟智育人、博識敦行”校訓,“質量立校、人才強校、科技興校、特色榮校”辦學理念和“艱苦奮斗、自強不息、求真務實、開拓創新”辦學精神,成為激勵一代又一代科師人奮發進取的“科師精神”。
校園占地面積101.43萬平方米,其中來賓主校區61.01萬平方米,柳州校區40.42萬平方米;總建筑面積50.33萬平方米。現有全日制在校生近16000人,各類留學生68人;有教職工1196人,其中高級職稱教師285人。設有13個教學單位,有本科專業31個,涵蓋教育學、工學、法學、文學、理學、管理學、藝術學等學科。
近年來,教學改革成績顯著。學校主動適應桂中地區基礎教育發展需要,緊密對接地方電力、制糖等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,構建了“教師教育類”“電氣工程與電子技術類”“食品與生化工程類”“計算機與信息技術類”“機械與汽車工程類”“經濟與管理類”六大特色專業集群,初步形成了以教育學、工學為主,文學、理學、管理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體系。學前教育專業獲批為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,學前教育、小學教育、體育教育、英語、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、汽車服務工程、物聯網工程、食品科學與工程等8個專業獲批為自治區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。有課程與教學論、運籌學與控制論等自治區重點培育學科2個,有本科高校特色專業及實驗實訓教學基地(中心)建設項目4個,有物聯網工程、小學教育等廣西職業院校示范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項目2個,“制糖工程應用型人才協同培養基地”獲批為自治區級協同育人平臺建設項目,“上汽通用五菱汽車產業學院”獲批為廣西普通本科高校示范性現代產業學院。學校現有實驗實訓室使用面積54218.91平方米,建有校內實驗實訓室426個。近年來,學校獲自治區級教學成果獎23項,其中一等獎12項;省部級教改項目立項113項。
科技創新與社會服務取得新成效。學校在科技創新、社會服務和科研育人方面取得一批優秀成果。目前,學校建有廣西重點實驗室、廣西工程技術研究中心、廣西高校重點實驗室、廣西應用技術轉移中心、廣西金秀大瑤山瑤族文化研究基地等自治區級科研平臺(含培育);建有“無機材料”“甘蔗與制糖工業”等科研團隊20多個;獲市廳級以上科研項目立項433項,其中獲批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、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項目、廣西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國家級、省部級項目39項。獲自治區級科研成果獎6項。教職工發表學術論文2455篇,其中,被國際SCI/EI檢索和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371篇;出版著作(含教材)112部;學校獲得專利(含軟著)506項,其中發明專利57項。同時,學校為支持廣西甘蔗制糖業的戰略發展,成立了“現代蔗糖業發展研究所”。《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》多次被評為全國、全區優秀社科期刊。學校構建形成了從基礎研究、技術研發到成果轉移轉化的科技創新與社會服務體系。
學校先后被評為全國推行《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實施辦法》先進集體、全國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優秀高等學校、全國“三下鄉”先進集體、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、自治區文明校園、廣西高校安全文明校園、全區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等。
經過多年的辦學實踐,學校凝練形成了“立足師范本色,服務職教發展,培養應用人才”的辦學特色。
當前,學校搶抓發展機遇,堅定走轉型發展之路,圍繞“突出‘四得’,做實‘五基本’,實現‘六滿意’,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”的人才培養目標,加強內涵建設、推動高質量發展,通過未來一定時期的努力,把學校建設成為培養合格的基礎教育師資、職業教育師資及應用型人才,特色鮮明、優勢突出的地方應用型師范大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