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于今年的應屆生來說,第二季度的求職環境終于擺脫了疫情的影響,迎來了黃金期!
不過對應屆生來說,心情可能還是喜憂參半。
好消息是機會變多了,而且薪資提高了。
但壞消息是競爭更激烈了!
7月20日,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與智聯招聘聯合發布的《2020年第二季度應屆生就業市場景氣報告》顯示,二季度應屆生的薪酬逐漸回升,二、三線城市漲幅明顯;一線城市應屆生平均起薪最高,為8227元。
數據公布了2020年的應屆生CIER指數,這個指數反映了就業市場景氣程度的指標,從月度數據來看,二季度的CIER指數呈現了一種持續上升的趨勢,由4月份的0.81上升至6月份的1.07。
在這份報告中,我們很清晰的看到了各個城市的平均薪酬分布,看到了排名前十的行業和職業,對于如今已經結束高考,正在焦急等待分數,準備開始志愿填報的考生和家長來說,是一個不錯的參考。
01
哪些城市起薪更高?
從城市上來看,一線城市的應屆生以8227元的起薪穩穩占據了頭把交椅,相比之下,新一線城市的競爭力稍遜一籌,而二、三線城市的應屆生平均收入相差不多。
對于很大一部分職場人來說,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所在地往往就是大學所在的城市,所以選擇工作的城市,其實就是選擇大學的所在地。
今年高考前夕,新東方的創始人俞敏洪就曾經鼓勵考生去大城市求學,他認為人一輩子就是在地理廣闊的更大的舞臺上發揮自己,環境對一個人的職業發展是很重要的要素。大城市可以認識更多的人,讓人見多識廣,眼界不知不覺更加開闊,也能夠有尋找更好的工作的機會。
結合薪資的數據再看俞敏洪的觀點,還是很有道理的。對比三線城市和一線城市,平均薪資的起點要相差近1/3,大城市中大公司的集聚效應,會提供更大的職業發展空間。
這點在一些職業上更加明顯。比如作為一個程序員,在北京有百度、新浪、網易等知名互聯企業扎堆,就連跳槽都可能拿到50%以上漲薪的offer,這放在一些小城市非常難的。
大城市機會更多,不僅指的是畢業以后的工作機會,還包括大學期間的實習機會。實習是一種非常好的職業體驗,很多人對自己的職業規劃并不明確,通過實習來試錯的成本比工作以后頻繁跳槽的成本要小得多。
選擇大學所在的城市是因人而異的,一個最適合自己職業發展的職業規劃要考慮的因素包含了方方面面,大城市雖然優勢多,但也會有競爭壓力大、和家里的人脈關系脫節等等問題,究竟怎么選,還是要依據個人的規劃來決定。
02
哪個行業薪酬最高最吃香?
報告顯示,在應屆生起薪排名前十的行業中,信托/擔保/拍賣/典當、中介服務、銀行等行業起薪排名靠前,分別為8961元/月,8768元/月、8597元/月。
除此之外,教育/培訓/院校、娛樂/體育/休閑等行業,因為最近直播經濟的興起,發展勢頭良好,也向應屆生開出了相對高的薪酬。
很多應屆生求職都會優先考慮自己本專業相關的工作,這是自己最熟悉也最有積累的一個領域,會讓自己在求職中有更高的競爭力。
所以,想在畢業第一份工作就拿到高薪,和自己的專業密切相關。
在選專業這件事上,向陽生涯已經給過家長和考生們不少意見,有些要點還是可以拎出來再說一下。
對學生來說,最好用的定位方法就是幫助他們澄清興趣和性格,可以通過霍蘭德興趣測試和MBTI性格測試這樣的測評工具輔助。選擇的專業和孩子的興趣、性格越契合,他們學的好,有收獲的概率就越大。
比如性格外向、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學生,適合報考保險學、社會工作、市場營銷、旅游管理、行政管理、人力資源管理、國際經濟與貿易等專業;性格內向、動手能力強的學生,適合報考會計學、審計學、軟件工程、計算機、工業設計等專業。
03
哪個職能最容易獲得高薪?
在應屆生起薪排名前十的職業中,IT管理/項目協調這一職業薪酬最高,達到9643元/月。應屆生能取得高薪的職位中,管理類崗位比較普遍,如IT管理/項目協調、高級管理、銷售管理等崗位,針對應屆生開出高薪儲備人才。
由此可見,在大學四年的學習中,除了專業能力上的積累,也需要培養自己溝通、合作的能力,多參加社團活動、校外實踐以及實習等等都是提升能力的絕佳途徑。
教育培訓行業的相關職業在今年的應屆生平均薪資中表現搶眼,這和近年來考研、考公務員、出國,以及中小學課外輔導的需求增多,以及今年疫情下線上教育的爆發是分不開的。而財務、法律等相關職業依舊熱門,求職競爭激烈。
職業發展勢頭好,應屆生的就業形勢好,也會帶動相關專業的選擇。但是向陽君還是要提醒,熱門專業如果和考生的興趣性格相差很大,不建議填報。
勉強自己學習根本不感興趣的專業是個痛苦的過程,學習的質量也很難保證,如果未來還要沿著專業路徑去發展,就相當于拿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比拼,結果可想而知。
對于應屆生來說,走出校園轉變為一個合格的職場人,第一份工作至關重要,你的工作習慣、綜合能力甚至你的眼界都會因為不同的公司而不同,面對競爭激烈的環境,做好職業規劃,有目標有方向的人才能成長的更快。
而對于還在糾結高考志愿的家長、學生們來說,專業選擇只有建立在職業規劃的基礎上,才能在4年學習中更好地積累能力,提升自己在求職中的競爭力,只要自己的內生涯足夠充足,何愁沒有高薪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