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經歷著一群家長帶著孩子來向陽生涯咨詢填志愿的事情之余,向陽君有被凡爾賽到。因為還有部分咨詢者的情況是:一批大四即將畢業的學生,手里有三個offer,不知道該選哪個,便找到向陽生涯進行咨詢,讓出出主意。
向陽君只能說:這真是甜蜜的負擔。
1.研究所研發人員,876,年薪不高,逢年過節必發福利,組織穩定,不想跳槽目測可以干一輩子;
2.互聯網大廠工程師,996,收入很不錯,無其他福利;
3.初創公司研發人員,至少996,收入不及大廠,但承諾有股份。
一家人盤算很久,每份工作都各有利弊,于是選擇困難了。
正好近日,在熱播綜藝《上班啦!媽媽》中,獵聘CEO戴科彬也就“職場新人如何選擇第一份工作”的話題展開討論。
探討中提到了:該選擇大廠還是初創公司,他們的區別在哪?去體制內還是去互聯網?選喜歡的還是選前景好的?
對于這些疑惑,戴科彬Rick在節目中金句頻出,以一個長輩的身份,給剛畢業不久的職場新人們提供了有針對性、建設性的意見,讓初入職場的大學生們少走彎路。
那畢業第一份工作,到底該咋選?
01、選擇可能比努力更重要
如果說從母親的腹中來到人世間,是人的第一次新生,那從校園走向職場,便是人的第二次新生。
難怪有人說,找工作如投胎,剛入職場的大學生們彼此都差不多,但幾年后,在不同環境不同崗位的影響下,人與人的變化會有天壤之別。
大學畢業時,小A選擇了去一家培訓機構任教。三年后,小A意識到這份工作與他的職業規劃并不匹配,于是辭職,入職了一家外企大廠,工作內容也完全發生了改變。
入職新工作后,他發現身邊與他同年畢業、學歷水平差不多的同事,已經在這個崗位工作了兩三年,從業務積累到薪水,都比他強了一大截,而他只能從零開始。
尋找晉升機會的時候,自然也比人家慢了一步。更別提那些加入互聯網公司、拿到原始股的幸運兒,當他人還在躺平與內卷之間苦苦掙扎時,他們已先一步摸到了財務自由的門檻。
同樣都在職場打拼,一條好賽道能讓你的努力加倍有效。慎重對待第一份工作選擇的另一個原因,叫首因效應。
剛才說到,小A的第一份工作是培訓機構老師,離職已有將近10年。但直到現在,還常有初識的人問他,你是老師嗎?你看起來很像一個老師。
這就是首因效應的巨大影響力。
你第一次踏入職場,完成從學生到職場人的脫胎換骨,那些企業文化、職業習慣、待人接物,都會融入你的職業基因中,陪伴你走完職業生涯。
02、一個公式,說透個人職業選擇
理想工作是什么?錢多事少離家近嗎?在內卷如斯的時代,我們都清楚,這樣的工作不存在。
由COSMO發布的《2020中國女性夢幻職業白皮書》指出,27%女性的理想職業是當演員,接下來才是醫生、教師、CEO等。
如果真的將一個當演員的機會擺在這些女性面前,很多人卻未必做得好。因為,職業規劃理論告訴我們,真正的理想工作公式是這樣的:
高興趣+高能力+高社會需求=理想工作
無疑,對這部分女性來說,演員這個職業是滿足“高興趣”這個條件的,但她們不具備做演員的職業能力,同時演員這個市場早已飽和,龍套千千萬,也不屬于標準的“高社會需求”的職業。
因此,演員,對于普通人來說,并不是一份真正的理想職業。套用這個公式,你就能識別出屬于自己的理想工作。
興趣
每次面試的時候問到興趣,十個候選人有八個喜歡看書,還有兩個喜歡旅游。其實,他們可能只是喜歡花錢。
什么樣的興趣才是符合職業選擇標準的“高興趣”?
《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》書中有一個例子,丁俊暉從小愛上臺球,他一天可以十幾個小時都在球桌旁,成名前已經揮出上百萬桿。
能夠推動行動的興趣,才是值得發展為職業的真興趣。
向陽君有一位朋友大學時就很喜歡旅行,去任何地方前都會先針對當地的歷史、文化、風情做研究,旅游時各種APP打卡、寫攻略。
因為她的講解風格獨到,寫攻略時還會講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和歷史傳說,慢慢地她成了旅行達人,攻略有無數人追捧點贊。她憑借這份經歷,一畢業就入職了一家旅游業互聯網大廠。
愿意為之付出努力、持續投入的興趣,叫做志趣,這份志趣也會在工作中,為你帶來持續的快樂與滿足。
能力
丁俊暉可能已經無法分清,斯諾克究竟是他的興趣,還是他的能力。當興趣經歷成千上萬的錘煉,就會被慢慢打磨成一個人的能力。
我們不得不承認,面對有些工作時,付出同樣的時間與精力,有人可以做到90分,有人只能做到60分。這30分的差距,就是能力。
能力,是丁俊暉抬起球桿時的肌肉記憶,是巴菲特看到股市曲線時的敏銳覺察,是齊白石作畫時不加思索的落筆。
找到那件你做起來比別人優秀的事情,那就是你的能力。
市場需求
向陽君之前接待過一位來訪者,她在過去的五年中被裁員了三次。
她從大學畢業就在外企中從事流程外包的工作,一干就是七年。
沒想到,五年前,她所在的公司為了優化成本,把她們的業務挪到了人力更便宜的印度外包,于是她經歷了第一次裁員。
接下來五年中,因為公司上線新系統取代人工和業務縮減的原因,她又相繼經歷了兩次裁員。究其原因,是因為她的工作可替代性太強,她本人又沒有其他技能,因而屢遭淘汰。
《做出好選擇》一書中提出,工作有兩個類型:程序型工作和探索型工作。即你的工作是標準化、重復性的工作,還是需要探索、需要智慧的工作?
在銀行電話客服都可以被智能AI取代的今天,選擇程序型工作,無疑是高風險、不符合高市場需求標準的。
03、成熟大公司VS初創小公司
獵聘CEO戴科彬在綜藝里詳細探討了:成熟公司vs.初創公司的利弊。
他提到:大公司的弊端顯而易見,上升通道固化,創意性、靈活性不強。作為一艘商業巨輪,大多數大公司的第一要則是“穩”,因此創新性想法、轉變性策略執行起來,常常難上加難。
而初創公司則要靈活得多。初創公司因為人員不多,組織結構通常更加扁平化,職場新人往往可以得到更多接觸老板的機會。在這樣的組織中,你的想法、能力有更多的空間可以展示和發揮,面臨的挑戰和機遇也更加豐富。
不過,生存問題永遠是懸在初創公司頭頂的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,稍有不慎,整個公司滿盤皆輸。
作為上市公司的大家長,戴科彬建議職場新人先去大公司,練好基本功,之后再選擇去其他平臺塑造自己真正面對戰場的能力。
工作頭三年,先將大公司經過無數風霜雕琢出的職業品質寫進自己的職業基因,將大公司多年積累的格局與眼界納入自己的思想中,才更有底氣追求那份理想工作。
寫在最后:
“工作的意義在于提升心志,磨煉靈魂,塑造高尚的人格。”選擇任何一份工作,都有獲得幸福的可能,前提是,你要熱愛工作。
天才、強者,也不過是更熱愛工作、更愿意投入的普通人罷了。離開校園,踏入職場,是由“資源享用者”向“價值貢獻者”的一次轉變,這份轉變,需要你的熱愛,你的認可,你的專注。
選你所愛,愛你所做,盡可能將愛轉化為創造價值的能力,找到那片需要你的土壤,你就能在人生第一份工作中開出美麗的鮮花。